
项目推进滞后问题接受诫勉谈话时检讨及整改情况报告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782字)
(二)责任落实“浮在面上”,担当作为力严重缺失。作为分管副县长,我本应建立“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考评”的闭环机制,但实际工作中存在“挂名调度、遥控指挥”现象。4月项目进入施工黄金期,我因忙于筹备全县经济工作会议,连续两周未按计划到项目现场督导,仅通过微信群“遥控”农业农村局负责人;5月县纪委监委发出《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监督的提醒函》后,我虽签批“请农业农村局抓紧落实”,但未亲自约谈施工方、监理方主要负责人,也未协调自然资源、交通等部门解决施工中的用地纠纷、道路运输等问题。6月20日,我在项目现场调研时,看到施工队只在田埂边“做样子”,却未当场严肃问责,反而安慰乡镇干部“慢慢来,质量比进度重要”--这种“老好人”思想,实则是对工作不负责任、对群众利益漠视的表现。正如县委书记在诫勉谈话中指出的:“文秘出身的干部,最容易犯’重文字轻落实’的毛病,你把材料写得再漂亮,项目落不了地,群众得不到实惠,就是最大的失职!”
(三)作风建设“软在骨里”,抓落实能力亟待提升。回顾项目推进全过程,我暴露出三大作风短板:一是调研不深。年初制定方案时,仅召开1次部门座谈会,未深入田间地头征求种粮大户、村组干部意见,导致“机耕路宽度设计不符合农机作业需求”“灌溉管道铺设未避开村民住房”等问题反复出现;二是协调不力。项目涉及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7个部门,我却以“属地管理”为由,未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,导致土地平整与环评审批脱节,延误施工节点;三是督考不严。虽然制定了考核办法,但对施工方的奖惩措施停留在“发文件”层面,6月以来施工方累计延误12次,仅口头警告1次,未按合同扣除违约金。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从“文秘思维”向“行政思维”转型的不到位,习惯用“写材料”代替“抓落实”,用“留痕管理”代替“实效管理”。
仅展示791字,全文共351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