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通报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512字)
(二)聚焦突出问题,严厉打击违法行为。绕围标串标、资质造假、违法转包分包等重点问题,开展专项执法行动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查处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案件87起,涉案金额达1.2亿元。其中,认定围标串标案件23起,对35家企业给予罚款、暂停投标资格等处罚;查处资质造假案件15起,取消21家企业中标资格并列入“黑名单”;发现违法转包分包问题49起,责令整改项目38个,约谈企业负责人26人次。通过典型案例公开曝光,形成了强大震慑效应。
(三)深化制度改革,完善长效管理机制。修订《x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》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若干措施》,从招标条件审核、评标专家管理、标后履约监管等方面细化规定。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招投标平台,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,累计完成线上招投标项目1200余个,节约交易成本超5000万元。建立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,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行为进行动态管理,将信用信息与市场准入、资质审批等挂钩,推动形成“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”的市场环境。
二、正视问题、剖析根源,清醒认识整治工作复杂性
尽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,招投标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。部分问题呈现隐蔽化、复杂化趋势,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,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。
(一)违法违规行为仍有发生,隐蔽手段更加多样。部分企业规避监管的手段不断翻新,通过“陪标公司”轮换、“阴阳合同”签订、虚拟业绩包装等方式实施围标串标。一些违法转包分包行为由“显性”转向“隐性”,通过内部协议、挂靠合作等方式逃避监管。今年以来,在已查处的案件中,涉及新型隐蔽违法手段的占比达35%,监管难度持续加大。
仅展示714字,全文共225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