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大街道工委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座谈交流会汇报发言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617字)
(二)要素论证提质效,科学筛选强规范。一是建立多维评估体系。制定《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评估标准》,从民意基础(占比40%)、资金可行性(30%)、社会效益(20%)、实施难度(10%)等维度对征集项目进行量化打分,2023年对210个建议项目开展首轮评估,淘汰不符合条件项目70个。二是开展跨部门联合会审。组织财政、城建、民政等部门成立项目论证小组,对初步筛选项目的资金来源、政策合规性等进行联合审查,2024年对50个重点项目开展实地勘察,提出调整建议18条,确保项目“可落地、能见效”。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机制。建立项目储备库,对因政策调整、资金变动等原因暂无法实施的项目,纳入储备库管理并持续跟踪;2022年以来,累计储备项目35个,其中12个项目因条件成熟次年实施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
(三)二次公示聚共识,开门问策促参与。一是打造阳光透明工程。通过小区电子屏、网格微信群等平台,将初步筛选的项目建议方案向群众公示,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;2023年公示期间收到群众反馈意见90条,其中采纳优化建议32条,如根据群众建议将“社区老年食堂扩建”项目就餐座位从50个增加至80个。二是创新民意反馈渠道。设立“民生意见专线”,安排专人24小时接听记录;开通“随手拍”小程序,群众可通过图文、视频等方式反映问题,2024年累计收到有效线索150条,其中8条线索转化为具体民生项目。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效能。通过制作项目公示展板、举办“民生实事大家谈”社区论坛等形式,向群众详细解读项目内容及实施意义,2022-2024年累计举办论坛20场,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次,有效提升群众对项目的知晓度和参与度。
仅展示703字,全文共4586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