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讲话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506字)
但是,同志们,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。成绩不讲跑不了,问题不讲不得了。与上级的要求相比,与先进地区的标准相比,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相比,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。
一是“总量攀升”与“效能不足”的矛盾日益凸显。根据初步测算,我镇当前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逼近1.5万吨大关,人均日产生量达到了0.85公斤,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%至8%的速度增长。然而,我们的治理效能却未能实现同步提升。目前,全镇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为18%左右,其中可回收物占比约为25%,有害垃圾占比不到1%,绝大部分垃圾仍然是通过“一收了之、一埋了之”的传统方式处理,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,更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长期且严重的潜在威胁。这种“只治标、难治本”的模式,已经难以为继。
二是“投入增长”与“效果固化”的矛盾亟待破解。今年,我镇在环境整治与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财政预算总额达到了280万元,其中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70万元。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环卫市场化服务、垃圾转运设施维护、破损垃圾桶更换等方面。可以说,我们的投入不可谓不大。但是,群众的“满意度”和环境的“洁净度”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,甚至在一些区域出现了“花钱越多、问题越多”的怪现象。钱花了,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,根源在于我们的管理模式、考核机制和联动方式出了问题,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。
三是“标准提高”与“习惯滞后”的矛盾交织并存。当前,从国家到省市,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。垃圾分类已经不再是一道“选择题”,而是一道必须答好的“必答题”。但是,反观我们自身,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还远远没有跟上。垃圾随手乱扔的现象在背街小巷、城乡结合部依然屡见不鲜;垃圾分类停留在口号上、墙壁上,真正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居民寥寥无几;“环境卫生是政府和环卫工人的事,与我无关”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。这种思想上的“温差”和行动上的“落差”,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最大阻力。
仅展示851字,全文共459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