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典型案例研讨交流发言(3篇)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528字)
(二)统计纪律的严肃性彰显其对政治生态的保障性。统计纪律是_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,遵守统计纪律是党员干部讲政治、守规矩的基本要求。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中,当地形成了“上下联动”的造假链条:企业按“指定数据”填报报表,乡镇统计员“指导”企业修改数据,市级部门“审核把关”造假材料,甚至出现“数据先定后报、报表按需编造”的操作模式。这种有组织、成体系的造假行为,严重违反《统计法》和政治纪律,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,导致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的不良风气蔓延,直接侵蚀了政治生态的根基。
(三)统计公信力的权威性映射政治生态的健康度。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源于真实性,而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反映政治生态的清明程度。曲靖市在统计造假被查处后,不仅经济数据“断崖式回调”,更导致群众对政府公布的就业、收入、民生投入等数据产生普遍质疑,出现“官方数据与群众感受脱节”的信任危机。这种公信力的丧失,本质上是政治生态受损的外在表现——当“数字政绩”凌驾于“实绩实效”之上,当“弄虚作假”替代“求真务实”,政治生态必然出现“雾霾”,党群干群关系也会随之疏远。从曲靖案例看,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是“共生共荣”的恶性循环:不良政治生态为统计造假提供土壤,统计造假反过来加剧政治生态恶化。只有从政治高度认识统计工作,才能真正把握二者关联的核心要义。
二、剖析恶劣影响,洞察统计造假对政治生态深层危害
统计造假的危害绝非“数字失真”那么简单,而是像一颗“毒瘤”,从多个维度对政治生态造成系统性破坏。曲靖市统计造假案的后续影响,充分暴露了这种危害的隐蔽性、长期性和严重性。
仅展示689字,全文共1276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