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现场推进会讲话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451字)
近年来,全县各乡镇(场)、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的决策部署,在规范“三资”管理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,大多数村集体家底得到初步摸清,管理制度逐步建立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特别是今天我们看到的xx村,通过发展庭院经济、改良果树品种、完善灌溉设施等方式,将“沉睡”的资源有效盘活,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,更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,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,这就是“三资”管理见实效的生动写照。
但是,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我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领域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,形势不容乐观。从2024年度国家考核评估反馈的问题,以及我们近期自查自纠的情况来看,一些深层次、顽固性的问题依然存在,甚至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。主要表现为“三个不清、三个不规范、三个不到位”。
一是底数不清、产权不清、责任不清的“存量”问题依然突出。部分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仍然是一本“糊涂账”,有多少资源可以发包、有多少资产可以盘活,一问三不知。集体资产的权属界定模糊,导致在处置和收益分配上纠纷不断。管理责任主体缺位,村级组织换届后财务交接不彻底、手续不完备的现象时有发生,为资产流失和管理混乱埋下了隐患。
二是合同不规范、程序不规范、处置不规范的“增量”风险持续存在。有的村在资源发包、资产租赁过程中,存在“人情包”“权力包”,甚至超长期、超低价签订合同,一份合同签几十年,租金远低于市场价,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。有的重大事项决策,不经过民主议事程序,“两委”干部甚至个别书记“一言堂”就定了,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被架空。有的村级工程项目建设,存在暗箱操作、拆分项目、违规支付工程款等行为,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。
仅展示756字,全文共467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