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市民主党派骨干成员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研讨发言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787字)
二、“问道”与“求新”,在理论与科技的碰撞中拓宽履职视界。除了历史的回溯,本次培训的理论课程也让我眼界大开,特别是两堂课让我印象深刻,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。一堂是x教授关于《大变局与中国选择》的讲座。教授以宏大的国际视野,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与难得的历史机遇。他提到的“以制度优势对冲外部风险”的观点,让我豁然开朗。作为民主党派成员,我们常常立足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思考问题,但这堂课提醒我们,必须“跳出专业看专业”,将个人的思考和建言置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下去审视。我们不仅要成为本职工作领域的专家,更要努力成为读懂世情国情的“明白人”,这样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,才能更有战略性、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。另一堂是x教授关于《DeepSeek赋能公文写作实训》的课程。这堂课彻底刷新了我对人工智能在政务工作中应用的认知。作为一名基层干部,我深知基层工作“千条线、一根针”的繁杂,常常被大量的材料写作所困扰。DeepSeek这类工具,能够快速生成文稿初稿、优化语言逻辑、校对格式规范,无疑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。然而,在惊叹于其强大功能的同时,我也冷静地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和“陷阱”。比如,在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时,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?是来自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最真实、最鲜活的声音,是群众带着泥土味和真情实感的期盼。AI可以帮我们搭建文章的骨架,但无法替代我们深入一线的脚步,无法感知群众的疾苦与喜乐。培训中我也了解到,AI工具在引用数据和案例时,可能出现失真、滞后甚至捏造的情况,也就是所谓的“AI幻觉”。这就警示我们,决不能做“甩手掌柜”,把思考的任务也交给机器。我们必须建立起“人机协同”的工作模式,将AI定位为高效的“秘书”和“助手”,而最终的思想提炼、观点升华、事实核查,必须由我们自己牢牢把控。否则,写出的社情民意信息就会言辞空泛、缺乏情感,甚至传递错误信息,这与我们参政议政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。
仅展示809字,全文共271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