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参加学院深入贯彻__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的心得体会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688字)
“清水衙门”并非“保险箱”。马克思主义学部确实不直接掌管巨额资金或行政审批权,但我们掌握着重要的学术话语权、评价权、推荐权。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立项,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评价,一个高级职称名额的推荐,一个学术荣誉称号的评定,都直接关系到学者的学术生命、发展空间和社会声誉。这些权力看似无形,却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。如果不加以严格约束和监督,同样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。通报案例中,有人利用课题评审专家的身份,收受请托,影响评审结果;有人利用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的便利,搞“人情稿”“关系稿”;有人则在看似规范的学术交流、合作研究中夹带私货,谋取不正当利益。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这个系统内,绝非危言耸听。
“理论高地”更需“作风高地”。我们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,是_创新理论,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如果我们自身学风不正、作风不实,言行不一,甚至以权谋私,那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,更是对_形象的严重损害。试想,一个满口“人民至上”,私下却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圈子谋利的学者;一个在讲台上大谈“自我革命”,实际工作中却对自身问题讳疾忌医、对不正之风听之任之的干部,其言论何来公信力?其研究何来说服力?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,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彻底性上,也必然体现在实践者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上。作风问题,在马克思主义学部具有特殊的政治敏感性和破坏性。一旦出现问题,其负面影响将远超一般学术机构。
“思想防线”必须匹配“纪律防线”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,我们在思想上理应具有更高的觉悟和更强的定力。但思想觉悟不能代替制度约束,道德感召不能取代纪律监督。通报的案例深刻说明,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。个别人在长期的工作中,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,淡忘了初心使命,将“学术权力”视为“个人资源”,将“服务学者”异化为“利益交换”,一步步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。这警示我们,必须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严明的纪律规矩紧密结合,既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,补足精神之“钙”,也要扎紧制度的笼子,架起纪律的“高压线”,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。
仅展示866字,全文共5926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