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全镇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暨监管平台建管用动员会讲话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360字)
近年来,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我镇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,制度体系逐步建立,管理水平有所提升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,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,我镇的“三资”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漏洞。近期,根据上级部署和我们自身的初步摸排,一些深层次、顽固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,形势依然严峻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“家底”不清,管理混乱。部分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、权属不明、账实不符的问题依然存在。有些固定资产长期失管失修,价值流失严重;有些资源性资产被无偿占用或低价发包,集体利益蒙受损失。据初步统计,全镇约有15%的村集体机动地、闲置厂房等资产存在登记不全、台账缺失的情况。二是合同不规范,履约不到位。不规范、不合法的经济合同是当前最大的风险点。有的合同要素不全、权责不清;有的未经民主决策程序,搞“暗箱操作”;有的承包租赁期限过长,租金标准明显偏低,且长期不做调整。更有甚者,一些合同款项长期拖欠,成了“陈年旧账”。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,全镇范围内因合同履约问题造成的应收未收款项累计达到230余万元,这不仅是经济损失,更是对集体公信力的严重侵蚀。三是财务不透明,监督走过场。少数村级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“一本糊涂账”的状态,“白条”抵库、大额现金支付、账务公开流于形式等现象时有发生。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,“不敢监督、不愿监督、不会监督”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,导致财务开支随意性大,群众意见多、疑虑大。四是思想不重视,“新官不理旧账”。个别村干部对“三资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存在“重发展、轻管理”的倾向,甚至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畏难情绪和“走过场”的应付心态。面对历史遗留问题,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担当,导致问题积重难返。同志们,这些问题绝非危言耸听,它们像一颗颗“定时炸弹”,不仅侵蚀着集体经济的肌体,更损害着党群干群关系,动摇着我们_执政根基。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、顾大局、保稳定、促发展的高度,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和刮骨疗毒的决心,彻底扭转当前“三资”管理的被动局面。这次专项整治,不是一阵风,更不是走形式,而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、一场对我们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的重大考验。
仅展示949字,全文共345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