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明办主任在“树立正确政绩观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”专题学习研讨发言(2篇)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495字)
作为_“喉舌”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,宣传部门的政绩观正不正,直接关系到_声音能否准确传递,关系到社会风气能否向上向善,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,深刻检视自身,坚决破除形式主义顽疾,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。
一、正视问题,深刻剖析当前宣传文明战线存在的形式主义突出表现
近年来,我们坚决贯彻_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,在为基层减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。根据统计,2025年,全县县级层面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计划压减21.7%,以县政府及部门名义下发的文件、召开的会议也做到了“只减不增”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一些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,基层的负担和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会议文件“穿靴戴帽”,看似精简实则增负。虽然县级层面的会议文件数量得到了控制,但一些部门在落实上级精神时,习惯于“上下一般粗”,简单的“文来文往、会来会往”。有的文件层层转发,每一层都提一些“新要求”,导致基层最终收到的文件比原始文件还厚、要求还多。有的会议名为“研讨部署”,实则照本宣科,缺少结合xx实际的深入思考和具体举措。比如,某些工作方案,只是简单替换了地名和人名,缺乏对本地情况的深入调研,导致基层干部拿着“通用说明书”,却不知如何操作“本地机器”,为了应付交差,只能在材料上“精雕细琢”,工作实效却打了折扣。
第二,督查考核“过度留痕”,陷入材料政绩怪圈。在文明创建、理论宣传、阵地建设等工作中,一些考核指标的设置过于偏重“痕迹管理”。为了迎接检查,基层干部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制作精美的台账、展板,拍摄固定的“标准照”,撰写长篇累牍的总结汇报。工作仿佛不是做给群众看的,而是做给上级“检查”的。这种“材料出政绩”的导向,使得一些基层干部成了“表哥”“表姐”,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在走街串巷、服务群众上,而是耗在了办公室的文山会海里。我们追求的文明,应该是沁润人心的春风化雨,而不是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。
仅展示845字,全文共6319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