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(2篇)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545字)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,某单位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时,负责人很坦诚地对我说:“我们宁愿多交点保障金,也不想招残疾人,主要是怕‘麻烦’,这笔钱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。”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。它让我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:社会公众乃至一些干部,是将对残疾人的帮扶看作一种可以选择的“慈善”,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。我们残联工作者,不能仅仅是这种“慈善”的传递者,我们更应该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。我们的工作,不是分发慰问品那么简单,而是要推动法律的刚性规定落到实处,是维护一个公民本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。
这种从“同情”到“共情”的转变,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残疾人身体的障碍,更能理解他们内心对平等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。这也就是_强调的“修好理论学习这门课”。这门课的真谛,不只是记住几条理论、几项政策,而是要通过学习,完成一次内心的认知升级。我们要将“为残疾人谋福祉”的初心,从一种感性的怜悯,升华为一种理性的、基于权利平等的信念。只有这样,我们在面对制度性障碍和陈旧观念时,才会有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勇气和智慧,才能真正提高我们“善”的能力,让这份“善”既有温度,更有力量。
二、从“管理者”到“服务员”:在党性锻炼中锤炼我们工作的“行”
_要求我们“修好党性锻炼这门课”,我个人的理解是,对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,最好的党性锻炼,就是躬身实践,转变角色,把“管理”的姿态,彻底转变为“服务”的心态。过去,我们的一些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,审核材料、分配指标、下发通知。我们熟悉政策的条条框框,却可能不熟悉残疾人朋友家门口那段坑洼不平的路。我们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但有时会陷入一种“为高效而高效”的误区,追求的是流程的闭环,而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决。
仅展示755字,全文共551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