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文之美的建构及其教学反思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836字)
在教学过程中,向学生传达“公文之美”是一种具有公共性之美的特质,一种社会整体普遍认同的统一的价值观念,而不是带有显著个人烙印的审美体验。要在此认识的前提下,通过经典公文名篇的文本细读,让青年学子明白:公文不仅存在美,也需要美,更能表达美,要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。这样,不仅不会影响公文的实用功能,而且会增加公文的欣赏性、可读性,会更好地打动读者,提高表达效果。同时,突出问题导向,启发学生思考,“原来公文也有美”“公文为什么要美”“公文怎样写才美”,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“公文审美价值”特质,从而转变传统认知局限和偏见。
二、理解公文之“美”
公文之美具有公共性特质,与一般审美活动表现个体的情感、欲望、意见等审美方式不同,公文之“美”重在传达一种“交互、共享、共同的公共性态度、精神与价值”,是一种“善”的价值的引导。在该部分教学中,可结合公文写作实用性、社会性、规范性和重理性等特点,突出公文“经世致用”的价值导向,围绕家国情怀、道德修养、职业素养、理性思辨、奋斗精神等重点内容展开。大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:一是传承“经世致用”的写作传统,厚植家国情怀;二是培养诚信友善品质,提高道德修养;三是增强职业认知和规范意识,提高职业素养;四是培养综合思辨能力,崇尚理性精神;五是锻炼耐劳专注能力,培养工匠奋斗精神。
可以通过解读和评析古今经典公文名篇所蕴含的“情怀”“精神”,达到浸润美、熏陶美的教学效果。从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中的“常思奋不顾身,以殉国家之急”,到王勃《藤王阁序》中的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,到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再到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中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……自古以来,“家国情怀”等国家社会理想一直是公文的重要思想内核,也是公文之美所要观照的重要价值滋养之一。
仅展示805字,全文共3766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