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市“辽事好商量,聊事为人民”协商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327字)
一、固本强基,在“搭台”上下真功夫,织密服务群众的“联络网”
我们认为,协商平台是基础,是载体。只有把台子搭得稳、搭得宽、搭得实,才能唱好协商为民的“大戏”。为此,我们首先对原有的委员活动室、履职工作站等载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优化整合。
在工作初期,我们对标上级要求,结合本地特色,高标准建成了3个“辽事好商量,聊事为人民”政协基层协商平台示范点。每一个示范点都明确了驻室、驻站的委员,确保了“时时有人在、事事有人管”;我们还共同研究制定了简明清晰的基层协商工作流程图,从议题征集、调研视察到协商座谈、成果转化,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规范有序;同时,我们指导示范点结合自身界别特色和所在区域的民生特点,提前规划了年度协商活动议题,让协商工作更有计划性、前瞻性。
然而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仅仅3个示范点,对于服务全市百万人民的需求来说,还远远不够,存在着覆盖面不广、部分群众“找不到门”的问题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我们近期又深入论证和规划,启动了新建4个“协商议事厅”和6个“界别活动站”的工作。这批新的平台,我们特别强调其“下沉”属性,选址更多地深入到城市社区的居民活动中心、乡镇村屯的党群服务中心,真正把协商平台搭建在群众身边。同时,为了提升平台的利用率,我们计划将全市14个界别活动站进行功能升级,使其不仅仅是委员活动的场所,更是联系界别群众的“服务站”、收集社情民意的“信息点”、凝聚思想共识的“宣传角”,确保平台建起来,更能活起来、用起来。
仅展示635字,全文共260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