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党课:读《朱子家训》 悟做人道理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1080字)
启示:为什么要勤劳,古人家训总结,不管是在治世还是乱世,凡一家中能勤能敬,没有不振兴的;不勤不敬,没有不衰败的。“勤则寿,逸则夭”。怎么才能“勤”,即做任何事都要 “起早”,这里的“起早”,我理解不仅仅是起的早,而是养成干事情要提前、要快的习惯,决不能养成“拖拉”的恶习。那么“起早”干什么,要达到“洒扫庭除,内外整洁”,“洒扫庭除”我的理解是,起早不是漫无目的的,而是要把本职岗位工作干好;“内外整洁”即干工作的标准。同样干工作,为什么有的人受到表扬,有的人受到批评后来又返工是怎么回事,一个重要原因是“工作没标准。”那什么是工作的标准呢?“较低标准”是自己干的事经不起自己检查,自己都觉得不行;“一般标准”是自己干的事自己比较满意,但经不起交代你办事的人的检查,交办人觉得不满意;“较高标准”是自己干的事情经得起交办人的检查,并感到满意;“高标准”是你干的事情经得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检查,甚至超乎他们的想象和预料。”因此,“勤”也讲究方法、方向、标准。
关键词2:“俭”。《朱子家训》告诫我们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节俭,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它首先体现的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。大家吃的食物和穿的衣裳都来之不易,要通过种植者、烹饪者、纺织者的许许多多劳动才能生产出来,不能轻易浪费。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道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流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《周易.否》中曰:“君子以俭德辟难。”意思是说君子用简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。《周易》含有朴实的辩证思想,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,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。一方面,阐明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,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;另一方面,在面临危难的时候,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期,具备简朴的德行有助于我们克服危难。《周易》作者认为,天地万物都有顺和不顺、通与不通之势,不通不顺,就要修身养德,不能过分彰显自己,以渡过难关。司马光家训《训俭示康》有这么一个故事,张文节当宰相时,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小官一样,亲近的人劝他说:“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,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,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,但是外人对您很是讥讽,说您矫情做作,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。”张文杰公叹息说:“我今天俸禄这么多,即使全家人穿上绸缎的衣服,都吃山珍海味,还怕做不到?但是人们的常情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我今天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?我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?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,情况就与现在不一样了,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,不能立刻节俭,那时候一定会坐吃山空到饥饿无依,哪里比得上我做大官或不做大官,活着或死亡,家中生活标准都固定不变呢。”反面例子也比比皆是,比如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,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。
仅展示1164字,全文共990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