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演讲发言:传承良好家风 凝聚奋进力量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418字)
你看,好家风从不是空洞的道理。它是餐桌上“长辈先动筷”的规矩,教的是敬畏;是犯错后“错了就要认”的严厉,养的是担当;是邻里有难时“搭把手”的自觉,育的是共情。在这样的家里长大的人,心里装着尺子,行为有底线——这便是修身齐家最坚实的基石。
二、廉洁持家,恪守公私边界之责
如果说良好家风是家庭的“定盘星”,那在公与私的边界上,廉洁家风便是不可逾越的“防火墙”。这些年,总有些令人扼腕的案例:有的干部把办公室当成“家庭会议室”,让妻子坐在旁边“旁听”决策;有的把项目审批权变成“家族福利”,儿子开公司、女婿拿工程,最后一家人栽进同一个泥潭。他们忘了,权力是百姓给的“公器”,不是给家人谋利的“私产”。这道闸门一旦失守,毁掉的何止是一个家庭,更是群众对公平的信任。
但总有一些身影,在公与私的边界上站成了标杆。焦裕禄在兰考的那几年,妻子徐俊雅从没想过沾公家半点光。县上想给她安排个轻松的岗位,她说“老焦在一线扛着,我怎能去享清闲”;孩子想买块花布做新衣服,她翻出旧衣服改了改,“你爸说,咱穿得干净就行,别占公家便宜”。有回通讯员悄悄给孩子塞了块糖,焦裕禄知道后,硬是带着孩子把糖还了回去,还在会上作了检讨。这不是“不近人情”,而是把“公”字刻进了家风——就像他说的:“干部的家风,连着党风政风,更连着老百姓的心”。
所以啊,廉洁家风从不是一句口号。它是丈夫下班时带回的那句“不该拿的坚决不碰”,是妻子提醒的“别让熟人坏了规矩”,是一家人坐在灯下算的“明白账”:公是公,私是私,泾渭分明,才能睡得踏实。
仅展示658字,全文共176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