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会讲话:坚守安全底线 拒绝形式主义
……(开头部分已省略382字)
更值得警惕的是“避责式创新”的蔓延。有的单位将安全责任无限下压,一线员工要签订十几份责任书;有的部门热衷搞“创新监管”,要求企业每天报送六种不同格式的安全报表。江苏响水“3·21”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就暴露出,涉事企业在130多次检查中始终“顺利过关”,但隐患其实早已深入骨髓。
二、解剖“假作为”的生成机理
这种异化现象的背后,是责任传导链条的扭曲变形。当“属地管理”变成责任推诿的挡箭牌,当“层层压实”异化为压力转嫁,基层不得不采取“痕迹管理”来自保。某建筑工地安全员坦言:“我的主要工作不是排查隐患,而是制作能通过检查的台账。”这种本末倒置的怪圈,折射出责任体系的设计缺陷。
考核机制的偏差助长了虚假作风。有的督查组满足于检查会议室里的制度上墙,却不深入车间查看设备状况;有的验收考核过分强调“创新亮点”,导致企业把精力花在打造参观通道而不是消除风险点上。这种“材料政绩”导向,使得安全管理沦为表演秀。
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更值得深思。某地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后,从操作工到分管市长都被追责,看似严肃问责,却忽视了真正的制度漏洞。这种“一人感冒全员吃药”的泛化问责,反而催生了“宁可不做也不犯错”的避责心态。
三、构建“真作为”的治理体系
破解困局首先要重塑责任伦理。我们要建立“三位一体”责任体系:企业主体责任重在建立全员安全价值观,部门监管责任重在提升专业能力,属地管理责任重在统筹协调。就像华为实行的“安全积分制”,将安全表现与职业发展直接挂钩,让责任落地有了持久的生命力。
仅展示652字,全文共1569字